金门战役失利后,负责前线指挥的副军长萧锋,最终怎么样了?

发布日期:2025-05-22 11:46    点击次数:194

国庆十周年的天安门阅兵式上,萧锋同志作为装甲兵代表,率领坦克方队缓缓入场,接受党和毛主席的检阅。

萧锋同志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生参加过大大小小1365次战斗,曾经六次负重伤,获得过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作为开国少将,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之功,萧锋深感大慰平生。然而,在解放台湾的金门战争中,他却“败走麦城”,打了一场败仗。对此,他一直十分自责,即使临终前负疚感也不曾消弭。

长征路上出妙计

萧锋同志原名萧忠渭,字凌川,1916年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一个小山村,这里与井冈山相隔只有100多里地。

1921年,萧锋5岁,父亲积劳成疾因肝腹水去世。为了维持生计,他曾经讨过饭、当过裁缝,但从未有机会上过学堂。

幼时遇到纪律严明的北伐军给萧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之火。大叔萧思沁讲农民起义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也让他开始思考人生。

1927年,萧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长达二十二年的战争岁月里亲身经历了长征、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

1930年4月中旬,蒋、冯、阎三大军阀混战,中共赣西南特委认为正是攻打吉安城的好时机。但是一直到9月底,红军和游击队8次进攻吉安都没有取得成功。

蒋介石致电对守城的师长邓英予以奖励。邓英为此大摆“庆功宴”,甚至吹嘘道:“吉安城现在是铜墙铁壁,红军这帮乌合之众要攻进来,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

1930年9月底,特委准备对吉安县城发起第9次攻击,要“打下吉安过中秋”,萧锋也参与其中。

吉安城地势险要,明清以来城墙不断加固,有几丈之高;护城深壕布满尖钉和铁丝网,城墙外碉堡星罗棋布,易守难攻。

面对这种情况,红军强攻不得,只能智取。萧锋思考之间被河边打架的两头水牛吸引了注意力,他脑中灵光乍现,倏地想起了黄牛对峙狼群的场面。受此启发,萧锋在作战会议上提出使用“火牛阵法”。吴师长当即同意,并拨出1500吊钱用于购买公水牛。

10月4日拂晓,毛泽东、朱德等在前线指挥部一声令下,嘹亮的冲锋号响起,红军全面进攻吉安城。

萧锋率领独立营400多名战士,在火力掩护下驱赶水牛悄悄从天华山下来。每头水牛的尾巴上都绑着树枝或者破棉布,上面浸满了煤油。

与电网足够接近后,萧锋发出点火命令,尾巴着火的公牛连蹦带跳地冲向电网。此时萧锋的右腿却被拴公牛的绳线绕住,拖行20多米眼看就要触电,幸好警卫员及时用大刀砍断绳子,这才捡回一命。

沿着火牛踏过的电网、铁丝网,萧锋带领游击队和上千名赤少队冲向城内的中山街、白鹭中学。赤少队员们每人怀抱一堆干草,填平了城外的壕沟、也挡住了铁丝网。国民党被俘虏后,还在纳闷红军用了什么新式武器。

一天后,吉安城土崩瓦解,敌师长邓英眼看败局已定,带着残部从西门仓皇逃走。吉安城头,终于插上了红军旗帜。

10月5日,城内的工人和贫苦百姓都自发在街头聚集,欢迎红军。全城红旗招展,鞭炮连天,那景象比过年的热闹有过之而无不及!

飞夺泸定桥的无名英雄

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二十二英雄永攀铁索是红军长征飞渡大渡河一战中最广为人知的事迹,但他们能建此奇功,离不开红三团萧锋指导员等人所在的先头部队。

1935年5月26日,十八勇士在安顺场成功渡过大渡河,但安顺场一段水路水深流急,渡口狭小,仅靠现有的七八条木船难以输送几万红军过河。

当时国民党派出重兵紧跟我军,蒋介石还空投传单,扬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情况十分危险。

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当即决定红四团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出发的同时,已经在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红二、三团也沿着大渡河东岸北上,协助红四团夺取泸定桥。当时萧锋受命暂代3团总支书记职务。

安顺场与泸定桥相距160公里,全程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行走十分困难。团里干部边行军边召开大会,研究作战方案,提出了“要桥不要命”的口号。

萧锋赶到先锋营进行动员,干部战士们态度坚决:“足可疾,身可劳,衣服可烧,头颅可掉,什么都不要,只要泸定桥。”

适逢雨天,风声、雨声夹杂着大渡河水的拍岸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清晰地回荡在深山峭壁间。指战员们手拉着手摸黑前进。次日中午,红军意图已被敌人发觉,前来增援的川军11团故意纠缠拖延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萧锋和刘兴隆营长下令前卫连冲垮敌人,大部队加速前进。红三团团长黄永胜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赶在敌方援兵之前夺取泸定桥。

3000红军勇士在断崖、峭壁的掩护下,不到一个小时便将其尽数歼灭。稍作休息后,我军继续向北赶路。极度疲惫的干部战士边走边打盹,有的甚至直接撞在前面人身上摔一跤才清醒过来。

29日午后,萧锋所在先头部队在距离泸定桥2公里处的安乐坝与敌人发生了遭遇战,迅速将其击溃并从敌军口中得知敌特口令“雅安”。2团、3团向泸定城守敌发动攻击,黄团长率领2营等部队也向敌军江防旅团开火。

天色渐暗,萧锋等人趁乱带领2队用口令混进了城内,潜入东岸桥边展开攻击。敌军腹背受敌,接连丢了6座碉堡。

敌军江防旅长袁国瑞惊讶道:“难道红军长了翅膀飞来的吗?”这些国民党老爷兵吃不得一点苦,怎么能理解红军的神功脚板呢?

正当双方在桥头激烈交手时,萧锋忽然发现桥边有有3根引线“咝咝”冒着火星。萧锋迅速意识到敌人要炸桥!他大喊一声带着四班长徐根宝等3名同志冒着枪林弹雨扑了上去。

导火索一寸一寸往里烧,手被烫伤了也掐不断,萧锋急得身上直冒冷汗。这时他们发现了几把镐头、铁铲,不顾一切地连铲带砍,才总算弄断了导火索,保住了铁索桥。

奉命炸桥的敌方营长徐拥泉正在等着听爆炸声,结果声没听到,反倒成了红军的俘虏。

眼看桥没炸成,敌人改为烧桥。他们在桥头堡倒上煤油,放了一把火。刹那间,桥上成为一片火海,桥东十几米的木板都被烧为灰烬。萧锋带领2连士兵不顾危险冲入火海,一边拼杀一边灭火。

西岸红四团的22名勇士爬过滚烫的铁索冲到桥头,两团合力作战,终于将红旗插在了泸定桥头。

5月30日清晨,泸定桥战斗全部结束。萧锋3人喝着米酒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周冠南说:“红四团的22位勇士爬上铁索桥,立下了赫赫战功。”张国华说:“若不是红三团冲上东岸桥,切断了引线,把火熄灭,四团战士就无法翻越铁索桥了。”

发明“飞行炸药包”

列宁曾说:“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足够的给养与充分的训练,即便最好的军队,最忠诚的军队,也会马上被敌人消灭。”精良的武器装备对于战争结果的关键性作用可见一斑。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战役规模日益扩大,大多数时候官兵们只得以血肉之躯抱着炸药包去炸毁敌人的城池堡垒,牺牲的人员越来越多,缺乏攻坚重武器的弊端日益显露。

加之在“三查两忆”新式整军运动中,许多干部战士指出萧锋在战术技术上“不能多谋善断,有些蛮干”,萧锋深受触动。他在那段时间里严格落实粟裕副司令员“多动脑子、多出点子、多搞一些发明创造”的精神,冥思苦想打击敌人的同时减少我军流血牺牲的良策。

春节过后的某天夜里,萧锋辗转难眠时受到迫击炮发射炮弹的原理启发,萌生了研制“飞行炸药包”的想法。

全师有名的爆破大王、战斗英雄赵明奎同志接受了这个光荣而危险的任务。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实验,用抛射筒打炸药包的方法终于研制成功。

粟裕观看了“飞行炸药包”的实验表演后,高兴地说:“这是个好办法,是一项很好的兵器创新!我军目前缺少重型大炮,用它攻城打坦克特别合适!”

随后,他又表示这个方法可以在华野尽快推广,并叮嘱萧锋:“你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命中率。”

3月10日,我军在兰封城使用4个土造的大口径抛射筒将近千斤的炸药包将城门楼送上了天。数小时的激烈战斗后,我军以极小的代价全歼敌203师。

此后,“飞行炸药包”在济南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毛主席誉为解放战争中的5个兵器发明之一。

济南战役又被叫做“攻济打援”,经此一战,济南成为解放战争中我军首次夺取并永久占领的大城市。战役打响后,华野10纵队首先攻占长清,然后逼退国民党69军。85团官兵们使用“飞行炸药包”攻下火车站后顺利突破“玉府河防线”,与兄弟部队仅用8天8夜便拿下了济南。

萧锋因组织发明“飞行炸药包”与指挥作战之功,被粟裕提拔重用。曲阜召开华野全军第二次干部会议时,粟裕特意与萧锋谈心,对他这几年的工作给与高度肯定,并着重对发明“飞行炸药包”提出表扬,这一新型武器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我军战士伤亡。

不久,萧锋以10纵队副司令员兼29师师长的身份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飞行炸药包”在战斗中被广泛使用,加快了战斗的胜利进程。

金门海战之憾

1949年10月24日午夜时分,成立新中国的第24天,二十八军奉命在福建省厦门、金门两岛海域间对蒋介石、国民党军发起了一场战役,史称“金门战役”。

“金门战役”作为解放大陆沿海的最后一仗,如果能顺利打下,可为解放台湾打下基础。

从古至今,金门与厦门便被合称为“厦金”,金门是厦门通往外海的要道,与厦门关系紧密,互为犄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金门掌握在我军手中,台湾海峡的交通线便会面临极大威胁。

金门战斗,从10月24日午夜前发起,到27日午夜基本结束。我军300多条船登岛,10个建制营共9086人(其中船工、民夫350人),苦战3昼夜,或壮烈牺牲,或因负伤成为俘虏,无一船一人返回。这是我军解放战争历次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损失,也是萧锋1365次战役的“收官”,成为他临终都无法释怀的遗憾。

渡海作战对于人们解放军而言是一种新的作战方式,任务十分艰巨。为确保战斗顺利进行,人民解放军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筹集船只并为部队进行海上作战训练。厦门解放后,28军两个师和29军一个主力师在萧锋的指挥下攻打金门。

他们用木船和简易渡海工具等,分别从福建的莲河、后村等地,登陆金门本岛发起作战,当晚24时至次日凌晨2时,各登陆作战部队强攻登陆成功,并在海滩建立了攻守阵地,控制了沿海防线,为后续部队继续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第一梯队船只因海水退潮搁浅海边,没有一船一板得以返回大陆,后方原有的250余艘船只,又被第十兵团司令叶飞调往闽西等地运粮,原作战计划中的“第二梯队”3个团因为没有任何船只可供运送无法顺利跟进,致使已经成功枪滩登岛的3个团只能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孤军与10倍于自己的国民党陆海空军浴血奋战。

鏖战三天三夜后,弹尽粮绝的他们大部分壮烈牺牲,一部分被俘。28日下午三时,金门岛完全沉寂,金门战役登陆作战至此失败。

金门之战失利,震动全军,也惊动了毛主席。第二天,萧锋到厦门见叶飞,失声痛哭。叶飞安慰道:“哭什么,解决不了问题。现在要振作精神,鼓舞士气,做好再攻金门的准备!”

11月1日,兵团党委扩大会议在厦门老虎山召开,会上萧锋第一个发言,检讨金门之战的失利原因,并请求接受处分:“我对党、对福建人民犯了极大的罪,请求兵团党委和三野前委给我严厉的处分。”

叶飞司令员一脸沉重地表示,金门战斗的失利主要责任在自己,不能推给萧锋,请求前委、党中央给予严厉处分。

半个月后,粟裕将军给毛主席发电报,主动承担金门岛作战失利的责任。

11月8日,陈毅同志来电对萧锋说,苏联斯大林宪法上有这样一条,凡是为了歼灭敌人努力作战的,即使部队有所损失,也不追究个人责任。

值得庆幸的是,兄弟部队在后续战斗中吸取金门失利轻敌急躁的教训,在1950年春夏顺利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和万山群岛。

结语

萧锋同志在六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转战南北,英勇奋斗,参加过1365次战斗,6次身负重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在他和粟裕将军的努力下,参加金门战役的大多数将士得到了妥善安置。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坚强意志与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 金门战役纪事[J].人民公安,2016,(第1期).

[2] 袁永生,姚晶晶主编. 红星闪烁长征路[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11.

[3] 陈乔桂,陈守凤.战将陈光的跌宕人生[J].党史博采(上),2020,(第10期).